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深入甘孜稻城,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2-28 12:25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8148   会员投稿
当前位置:CCTV央视一线聚焦 >> 资讯

2025年2月15日-2月18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开展了一场以“探寻甘孜文旅发展密码”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稻城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实践队在四天的调研中,走访了川藏公路博物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子午工程二期”空间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稻城亚丁风景区以及皮洛遗址等重要文旅地标。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和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深入了解了甘孜地区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文旅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川藏公路博物馆,队员们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深入了解了川藏公路的建设历程。这条被誉为“天路”的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建而成的,象征着民族团结与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博物馆中展示的筑路工具、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两路”精神的伟大与不朽。随后,实践队前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解,队员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体会到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夺桥的英勇无畏。泸定桥不仅是长征路上的胜利象征,更是甘孜红色文化的重要标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深入甘孜稻城,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月16日,实践队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子午工程二期”空间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观测设施所在地,这里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队员们通过科普视频初步了解了观测站的运行机制,并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登上观测塔顶,俯瞰由313台天线构成的“圆环阵”,感受其震撼的科技力量。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观测站在脉冲星搜索、暗物质探索等前沿科学领域的贡献,展现了甘孜在现代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成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深入甘孜稻城,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2月17日,实践队抵达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稻城文旅产业的标志性景区。队员们沿着雪山与湖泊之间的步行栈道深入景区,沿途完备的休息驿站、宽阔的公路和充足的摆渡车,展示了稻城亚丁旅游基础设施的先进性。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交流,队员们了解到,2024年,亚丁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2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稻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队员们还参观了当地特色的藏族文化展示区,感受藏族同胞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2月18日,实践队来到皮洛遗址工作站展厅。皮洛遗址距今约20万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精美的阿舍利遗存所在地。队员们近距离触摸遗址出土的石器,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人类对话。通过工作人员讲解,队员们了解到皮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东亚阿舍利技术体系的关键缺环,打破了“莫维斯线”,终结了石器时代西方文明技术优于东方的论断。这一发现不仅为考古学界带来重大突破,也为甘孜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深入甘孜稻城,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甘孜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整合。红色文化激发了游客的爱国热情,自然生态为游客提供了心灵的栖息之所,而历史文化则让游客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底蕴。三者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甘孜文旅产业的交响曲。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甘孜文旅产业的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震撼,未来将继续关注并助力甘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维烁小队深入甘孜稻城,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CCTV央视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CCTV央视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