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市工业遗产存个“活期”
发布时间:2023-07-10 13:20 文章来源:网络  阅读量:7420   
当前位置:CCTV央视一线聚焦 >> 文化

两个月前,首批上海工业遗产公布,上海造币厂、上海麻袋厂等20家单位入选。这些工业发展历史里留存的宝贵财富,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融入城市脉动、绽放光华?

城市与建筑曾被认为是永恒的存在。这一认知不断被打破。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许多城市正经历着局部区域功能调整,由此产生诸多体量较大的空置建筑与土地。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已被认知,要寻觅合适的永久再生规划,须慎之又慎。但若长期失能,则很可能就此破败荒芜。

针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临时性利用”的路径,即在开发机构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启动更新,以及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都还处于模糊期等情况下,鼓励多样的临时性利用方式,并从中寻找最合适的长期改造用途,从而令城市存量更新得以科学、合理、高效展开。

这情形如同财富在手,若一时难以决断存什么“定期”,不妨先存几个“活期”。

德国首创

临时性利用的两大原则

在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临时性利用方面,德国的研究与实践走在前列,最早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并逐渐将这一概念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旧工业区经济转型时出现区域衰败。对此,州政府牵头在旧工业区中社会问题最为尖锐的埃姆歇地区举办国际建筑展,并借助这一平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该地区工业景观修复、废弃工业设施再利用等几个方向设计参赛作品。所有作品在埃姆歇地区进行展示,最终获奖的建筑和设施作品获得永久保留。

这一做法令鲁尔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也向世人证明临时文化项目可以为旧工业区带来长期积极效益,推动了临时性利用的做法在德国国内广泛铺开。城市管理者也给予更多支持。在国家层面,临时性利用被正式纳入德国城市规划的《建筑法典》,明确其在城市更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补充手段,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在政府的支持下,工业遗产的临时性利用逐渐铺开,政府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德国政府开始鼓励多方参与,构建了“政府—开发商—公益机构”三方合作的新型组织机制。一方面,吸引开发商参与,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公益型基金,避免项目过度市场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临时性利用必须遵守两大原则,如今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

一是保证改造灵活可逆。在对工业遗产实施临时性利用时,允许进行一定改变。临时性利用结束后,依然恢复原本的用地性质。因此,临时性利用项目申请时,须精确界定使用日期。

二是保护并延续历史文脉。临时性利用项目必须在类型、大小、施工方法和可建地块面积等方面符合项目历史氛围与周边环境特点。还需缴纳保证金,且确保在临时利用期结束后立即终止临时利用行为。

在国家层面以下,各级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自选动作。

如,不莱梅城市发展和住房建设、交通、环境等多个部门共同临时性利用管理机构,它充当着一个平衡的角色——寻找合适的资源,为空置建筑或场地的所有者提供建议,与用户一起讨论开发概念,并且跟随临时性利用项目整个周期。

莱比锡市政府提出,如果土地和物业产权所有者愿意让渡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临时性供公共使用,可豁免这一时间段的土地税。

西煤气厂开发

阿姆斯特丹无心插柳

随着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临时性利用”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其相应建构也因灵活多变的建造方式、循环利用的使用材料、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适时适地的功能应用、互动参与的设计要求,在各类城市事件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老城区西部的西煤气厂于1885年建成,曾是19世纪荷兰最大规模的煤气生产工厂,1967年停产废弃。1989年,当地项目组在全面评估后将厂内储气罐、净化室、机械制造车间以及东西办公室等整体申报为荷兰国家历史纪念碑,使西煤气厂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但如何转型发展、采用怎样的实施策略等问题仍在眼前。

西煤气厂的开发并未采用“规划先行、逐步建设”的传统方式,而是施行动态项目管理模式,即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条件,不断补充新的临时功能,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一波三折中,可以管窥“临时性利用”这一路径的强大生命力。

最初,政府举办以“点子征集”为主题的规划设计竞赛讨论,最终拍板决定将场地东侧绿地作为城市开放公园,净化室被改造为现代音乐中心。

由于改造为现代音乐中心之前至少要花费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全部搬迁,过程并不顺畅。为了保持这段空白期的场地活力,项目负责人出租了部分结构条件较好、改造利用潜力较大的工业遗产空间。这一既定规划之外的“临时性利用”使西煤气厂的转型无心插柳,大放异彩。

那里先后开展了包括荷兰节、歌剧团、咖啡厅、发布会、展览、培训夏令营等一系列短期活动。原本这样的租赁计划只有1年,但由于现代音乐中心开工建设仍未就绪,且短租的社会和经济收益均反响良好,遗产租赁计划不断延长。此后3年间,这里先后举行了300多场次的表演、展览、音乐会或大型集会,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到访。

由此,工业遗产的临时性改造利用逐渐成为常态。储气罐建筑除用于歌剧演出外,还可用于时装表演、展览等,成为众所周知的城市文化艺术中心。人们看到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存量空间资源的巨大潜力,可以说保护和开发达成双赢。为此,西煤气厂项目组于1996年专门制订了《西煤气厂发展计划》作为开发指南,确定了在未最终确定西煤气厂转型之前的过渡发展阶段内,在尊重工业历史文脉、保证改造灵活可逆的前提下,采用“临时性利用”的策略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最终,阿姆斯特丹市议会确定将西煤气厂整体打造为城市文化艺术公园——场地东侧的绿化带仍保留其城市开放绿地公园的功能;西侧的煤气厂则采用化整为零的规划思路,划分为3个具有明确主题的功能片区与一个不确定的临时性功能片区。其中,不确定的临时性功能片区被定义为“容纳多样化以及更广泛功能的建筑集群”,继续保留原有的工业设施,如净化室建筑、机械制造车间、计量室和锅炉房等,对这些设施继续进行“临时性利用”。

开发地块升温

瑞士遭遇“反客为主”

有观点认为,“临时性利用”的本质是为了在城市存量建筑、土地改造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采用实验性使用方式以寻找最合适的长期改造方式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

在工业遗产保护研究领域中,瑞士温特图尔市的苏尔泽工业街区作为工业建筑历史街区,整体性再生开发进展缓慢;与之相对应的是,该街区中的仓库广场地块却异军突起,其原因在于多元化的临时性利用,如今看来,租户入驻的顺序和过程挺有意思。

1990年,温特图尔市工程技术学院的建筑系在寻找教学空间时与仓库广场地块所属的苏尔寿公司一拍即合,租借其位于地块最西侧的180号楼,并于1991年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同。建筑系后来独立并改名为苏黎世州立建筑工程技术学院,在1997年签订第二阶段的5年租借合同,即将到期时,又获得10年的延期使用权。高等教育的引入使街区中年轻人的活力身影日益增多。在高校进入之后,地块北侧的87号楼(原发动机组装车间)被改造为一个700座的音乐剧剧场。

1995年,街区内的193号楼也签订了租用合同,用作室内卡丁车运动场。1997年,这里的娱乐运动设施又增加了极限运动的部分。

这些体量较大的空置空间中引入教育、娱乐、休闲功能后,仓库广场地块热度不断升高,吸引了更多租户,其中包括建筑师事务所、小型IT企业、艺术工作室和物流公司等,一个教育、娱乐生态系统不断生长。至2006年,地块内的租户达到100家,共有400多人在此工作,这些租户成立了“仓库广场租户联合会”,利益驱动下,他们开始积极地投入街区地块的焕新进程,成为新的参与方。

由于租户与业主签订的合同大部分都在2009年到期,2007年,苏尔寿公司和瑞士部局联合市政府就此地块组织设计竞赛,推出以拆旧建新为主的全新再生规划方案,此举遭到了地块租户的反对。

为避免被迫搬离人气街区,租户联合会“反客为主”,提出“自筹资金将该地块买下、按照现有建筑使用情况进一步开发”的设想。虽然他们自发捐款筹集到3万瑞士法郎资金,但还远远不够。最终,一家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愿意加入这一计划。经过与市政府、苏尔寿公司等多轮谈判,2009年1月,地块的所有权转移至基金会名下,更为温和、可持续的地块发展方案开始推进。由于作为地块使用者的租户的强势加入,许多更为切实的措施被纳入新方案。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CCTV央视一线聚焦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邮箱:jokerdeyouxiang@sina.com

免责声明: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6- CCTV央视一线聚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