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抉择:以绿色低碳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
中国以占世界 9% 的耕地、6% 的淡水资源养育着 20% 的人口,传统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模式已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 数据显示,我国单位 GDP 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倍,钢铁、建材等行业碳排放强度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15%-30%。从 “能耗双控” 转向 “碳排放双控”,正是以制度革新倒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
绿色低碳发展绝非经济增长的 “减速器”,而是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长江上游的绿色散货船舶运力池通过碳交易试点,推动航运业减碳 20%;南海之滨的零碳钢铁工厂以氢炼铁技术降低碳排放 80%,工业增加值提升 3 倍。2024 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到 2030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将达 17%,绿色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二、民生为本:让生态红利普惠亿万百姓
新时代的民生诉求,不仅是 “口袋鼓起来”,更是 “头顶天蓝起来、脚下水清起来”。北京 PM2.5 浓度较 2013 年下降 57%,浙江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让 2.7 万个村庄焕新,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超 2.7 万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 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
绿色发展需要全民行动。福建莆田的 “风渔融合” 浮式平台实现发电与养殖双赢,江苏淮安的智能微电网让乡村迈向 “近零碳”,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 2000 万辆。从 “光盘行动” 到垃圾分类,从绿色出行到简约生活,14 亿人共同绘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生活图景。
三、全球担当: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 “中国方案”
中国承诺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连续 8 年全球第一,光伏产业为全球减碳贡献超 40%。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 “全球发展倡议” 将绿色转型列为重点领域,彰显大国责任。
从蒙内铁路的生态保护走廊,到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的高效清洁技术,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国际合作。截至 2023 年,中国已与 31 个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发起 “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 200 亿美元绿色融资,用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没有国界,保护生态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结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从 “盼温饱” 到 “盼环保”,从 “求生存” 到 “求生态”,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梦最动人的底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以 “双碳” 目标倒逼产业升级,也要让生态红利普惠民生;既要守护好中华大地的绿水青山,也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唯有如此,才能让子孙后代看见 “诗意栖居” 的现实模样,让中国梦在生态文明的星河中璀璨绽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